甚麼是同類療法?

Homeopathy,即「同類療法醫學」或「順勢療法醫學」,於古希臘時代已被廣泛認知。同類療法是自然療法醫學(Naturopathy)的學科之一,主要是一種以自然無副作用的治療方法,提供能量性藥物(Energy Medicine)刺激人體天然自我康復的力量,幫助病人重獲健康。

「同類療法」的名稱源於希臘文Homoios,意思是「相似」或「類似」,所以同類療法也可解釋為一種「類似」的療法;亦即健康人仕服用用以治療某種疾病的同類療法物質後,產生的徵狀與患上相同疾病的病者相似,一般稱為藥效驗證(Provings);而當病患者發病出現特別症狀時,同類療法醫生會選擇藥效驗證(Proving)產生與病患者相同症狀的藥物來作治療。

藥效驗證

藥效驗證(Provings)的硏究方法是先選擇一群健康人士,必須是素食者,無論在身、心靈都應該在最佳狀態。實驗人士數目約一百人,時間一般設定為一個月,實驗週期各人連續服用同一「同類療法」藥物 ,如:野葛(Rhus Tox)。服藥後一星期開始每數天報告產生的藥物症狀,由情緒、思想,到身體皮膚、胃口喜好變化等等都一一詳細報告。在一百人中最常見的症狀便是最肯定的藥物症狀,其次是比較次等出現的症狀,如此類推,便可找出該藥物的所有症狀及該藥物的醫治範圍。

醫治範圍的意思是該藥物的藥效證明,若產生頭痛、關節痛、失眠,該藥物便有效治療頭痛、關節痛、失眠等效果,當然症狀亦必須配合,「如早上起床時關節痛及繃緊,經熱浴後痛楚減低及活動舒暢等被稱為藥物的特有症狀(Peculiar Symptoms)。」

相反定律及類似定律

希臘醫學始祖希波克拉底(Hippocrates),公元前400年的醫藥創始者,為第一位提出兩類不同途徑治療病人的方法 – 「類似定律」及「相反定律」治療。意即可以用藥物對抗病徵(相反定律the law of contraries),或者用有能力產生與病人相同徵狀的藥物(類似定律the law of similars)。傳統西醫的醫學理論建基於相反定律(the law of contraries),認為徵狀是直接彰顯疾病,所以藉壓抑這些徵狀作為治療疾病方法。 相反,「同類療法」理論建基於類似定律(the law of similars),認為徵狀是顯示身體對抗疾病並嘗試征服疾病的反應,所以要剌激徵狀出現而不是壓抑它。

同類療法醫學始創人 – Dr. Samuel Hahnemann

Dr. Samuel Hahnemann (1755 – 1843) 出生於東德,自少被認為是天才兒童,對每事每物皆深思尋出答案,其父對他的要求也很高,甚至若思想不出答案時不許出房門。Dr. Hahnemann對語言學、數學和植物學也非常有天份,在Leipzig大學供讀醫科時,Dr. Hahnemann就是靠著翻譯工作來支付生活費用。醫學畢業後從事醫生九年,正當他知名度甚高時,他對傳統西醫的藥物及方法對身體做成的傷害感到失望,毅然停止作醫生謀生﹐而改以翻譯維持生計。另一方面,他卻不眠不休的在晚上整夜硏究對身體無損害的醫術。在艱苦的歲月裏,他發現到一種名為金雞納樹皮(Cinchona Bank)的草藥經過稀釋後,健康的人服後可造成相似瘧疾(Malaria)症狀,然而若患有瘧疾病的病人服食稀釋的金雞納(Cinchona Bank)後瘧疾可立刻痊癒,這重大的研究發現便是同類療法醫學產生的正式開始。

「同類療法醫學」的開始

十八世纪時代的Dr. Samuel Hahnemann相信人類有自我治療的能力,而那些病徵是反映身體與疾病的鬥爭。因此,他認為應使用刺激病徵方法,從而提升人體自癒能力,而不是壓抑病徵,以鼓勵及協助人體的天然治療過程。當Dr. Hahnemann發現服用金雞納樹皮(奎寧) Cinchona Bank(quinine)的沖劑,會產生瘧疾的病癥;將沖劑給患瘧疾的病人服用後,則會減輕及治癒瘧疾病,這便是他成功的開始。Dr. Hahnemann亦由此推論「同類療法」是以「相似」治療「相似」(Like Cure Like)。換句話說,某物質在健康的人引發的某疾病的病徵,能治療患此疾病的病人。

Dr. Hahnemann繼而發現不論從動物、植物及礦物硏製的藥物,在極之稀釋下仍然有效。在某些毒藥中,如砒霜(Arseicum Album)、馬錢子(NuxVomica)等等,這種情況便特別明顯。只要把毒藥極之稀釋,就可產生與某些疾病相似的病徵。而使用這些稀釋毒藥不但無中毒反應,反而成為十分有效的藥物,其理論便是根據以「相似」治療「相似」的原則。

Dr. Hahnemann及他的助理用了一段頗長的時間服用不同的藥物,留意它們引發的病徵,他們稱這些病徵為“驗證provings”。結果,受相同病徵苦纏的病人藉服用這些藥物得以痊癒,醫治成效無論是治療的康復層面以及速度,通常都是明顯及另人鼓舞的。